论异化史观与历史科学:解答“历史之谜”的两种进路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 人类对自然历史的探索成果获得重大突破, 但对人类历史诸多问题的解答一直不能令人满意。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异化归结为“历史之谜”,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创立的学说命名为“历史科学”,这两者之间是如何过渡的? “异化史观”和“历史科学”究竟何者才是对“历史之谜”的解答? 其中是否存在“断裂”?
一、“历史之谜”的缘起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笔记本三”部分,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和“历史之谜”作了这样的描述:“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马克思在此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视阈,即“历史之谜”。这里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之谜”指的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即“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可以说,马克思正是围绕这一历史之谜,进行了长期探索。
不难发现, 这里的历史之谜是以哲学概念进行表述的,较为抽象,也较难理解。我们不妨回到“笔记本一”部分,从国民经济学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
在“笔记本一”的工资部分,马克思列举了社会可能的3 种主要状态,并且考察工人在其中的地位,结果发现,“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 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增长的状态中,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完满的状态中,贫困持续不变。”而国民经济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多数人幸福, 使得社会走向最富裕的状态。但是即便在这种富裕状态下,工人依然贫困且不幸。马克思继而考察了资本的利润, 发现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间竞争的减少与人无关,资本无视人的存在,“人是消费和生产的机器;人的生命就是资本;经济规律盲目地支配着世界。”同样,对地租的考察也表明,土地所有者仍然在榨取社会的一切利益。
马克思认为, 从资本主义国民经济学理论的这些前提出发,得出的结论是相互矛盾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国民经济学家总是将自己置身于虚构的原始状态,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并且这些国民经济学家“把应当加以推论的东西即两个事物之间的例如分工和交换之间的必然关系,假定为事实、事件”,也就是说,陷入循环论证,对于解答历史之谜毫无帮助。
于是,马克思从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 指出:“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由此,历史之谜的表述更加清晰,即“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社会的启蒙运动,就要求从彼岸的上帝回到此在的人性,要求恢复人的价值,资产阶级利用这一点,在扫清发展过程中各种障碍的时候,不断作出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承诺。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 人的尊严和价值非但没有得到实现, 反而遭到资本和劳动的异化。马克思就是从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行为的异化、人与其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这4 个方面规定了这种异化劳动,并以“历史之谜”对其进行表征。“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历史之谜’,标志着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对峙, 表征着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背反, 从而也确证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因此,历史没有也不会就此走向终结,而是通过对“历史之谜”的破解,诞生新的社会。
关于马克思解答历史之谜的进路,有学者提出,《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对历史之谜进行了抽象的定位和解读”,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科学的理论逻辑的层面上对历史之谜进行了总体上的解读。”但是,马克思在这一进路中, 论证的前提有何区别? 论证的逻辑如何演进? 需要进一步考察和明晰。
二、异化史观:马克思解答“历史之谜”的哲学进路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和人本主义哲学两个层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历史之谜”,并且昭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
从异化劳动到共产主义的解谜之路上,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中介概念———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马克思认为,最初,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后果。一部分劳动无偿地被他人占有,这就是原初的异化、外化劳动。这种异化或外化劳动,是生产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先有劳动产品的剩余和劳动的异化, 才有可能出现私有财产和人剥削人的现象。简言之,就是先有生产,才有占有;先有劳动的异化,才有私有财产和剥削。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之后,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这在表面上看似陷入循环论证,而事实上,马克思认识到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深层的统一性,并用概念加以把握。
因此, 异化劳动的消除和私有财产的消除是同一的。“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 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
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解构之后就是建构, 那么作为扬弃了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到底有哪些特征呢? 马克思对其进行了理论论证,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批判粗陋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二,在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之后,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比它较为成熟、但仍然不是私有财产的彻底扬弃的共产主义;第三,对共产主义及其特征的界定; 第四, 共产主义必然性的两个依据:工业和科学;第五,批判宗教创世说;第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第七,私有财产和需要。
通过这七点理论论证, 马克思不仅从反面批判了粗陋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成熟的共产主义、宗教创世说、整个哲学和粗陋的需要,更从正面回答了共产主义是什么,并对其特征进行了界定,对其必然性进行了肯定。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第三点,被认为是对历史之谜的初步解答, 马克思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解答思路的。
第一,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共产主义应该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同时也是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实现自己的真正本质。这种实现的含义,就是相对于社会越进步、人的价值反而越贬值的社会制度来说,使人从异化中解放出来。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甚至不再思考生活价值问题,大多人为了生存失去了自我, 成为了资本的镜像之我、破裂的自我。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主体间的关系被撕下了承认的画皮, 赤裸裸的掠夺关系被展露无遗:弱肉强食,虚伪欺诈,这俨然就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而马克思所主张的共产主义正是要使人从这些非人性的现象中解放出来, 从破裂的人向真正的人复归。
马克思把这种共产主义称为等于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或者等于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自然主义,实际意指,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制度是最符合于人的本性的社会制度。所谓“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可以理解为共产主义扬弃了私有财产, 使人对自然的占有得以重新实现,成为人的自然。所谓“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是指扬弃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人性复归自然。同时,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使得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产生矛盾,使得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产生斗争,因此,马克思认为,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扬弃,能够使得这些矛盾和斗争真正解决, 并且共产主义对历史之谜的解答是自觉的,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第二,共产主义要消除哪些异化,从何开始? 马克思认为,“宗教的异化本身只是发生在意识领域、人的内心领域中, 而经济的异化是现实生活的异化。”那么,共产主义运动从消除哪一个异化开始呢?马克思认为,“这要看一个民族的真正的、公认的生活主要是在意识领域中还是在外部世界中进行, 这种生活更多地是观念的生活还是现实的生活。”
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历史之谜”的解答,共产主义的实现,实际上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完全凭借个人的主观意志,除了现实的运动,更重要的还要有雄厚的财富积累,因此,在有限的时空之域难以一劳永逸地彻底解决。但是,起码我们已经有了方向。
三、历史科学:马克思解答“历史之谜”的科学进路
解谜之路走到这里,就有一个疑问,这个历史之谜是否真正得到解决?表面上看如此,但是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这种共产主义的论证依据的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这种论证存在一个人本学的预设, 即人是有一个本质的, 人的本质被异化了,要复归到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作出4个规定时也提到,“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 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并且正如前面已经考察到的,马克思在论证共产主义的过程中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但是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由于时空条件的变化、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交互作用,论证无法进一步向前深入了,人的本质也无法证实。二是马克思运用否定辩证法进行逻辑推进,认为“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这种哲学论证是抽象空洞的,这种简单化概括不利于历史之谜的真正解决。同时,否定的否定之后未必就是肯定。在现实层面,我们破坏了环境。但是有可能在改良环境的努力中进一步破坏环境,这里有一个终结点,就是物种的灭绝,生态平衡的彻底紊乱,不可能完全就是肯定。因此,否定辩证法在现实层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于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之谜的解答,有了3 个方面的主要转变和突破。
(一)人本学的预设已经被完全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现实的人”
“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由此可见,马克思已经离开费尔巴哈人本学基地, 抽象的人已经变为现实的人,“现实的人”主要有以下3 个方面的规定:
“现实的人”是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人。抽象的人的区别在于不同哲学家的不同预设, 而现实的人是区别于动物的,“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这些现实的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不在于他们有意识、宗教等等, 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因此,生活资料的生产构成了“现实的人”的一种本初规定。而“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 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实际上,人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反过来决定人的现实性,现实的人取代了抽象的人,具有了丰富的内容。
“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交往形式中的人。生活资料生产既受自然界的制约,也要同他人发生交往,“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因此,“交往形式”构成了“现实的人”的第二个基本规定。具体说来,现实的个人之间,发生一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 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这种现实性不仅仅局限在后一代之间的交往形式中, 更是前一代和后一代在给定的物质结果的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关系。
“现实的人”是有意识的人。人的交往不是外在的机械运动,而是一种能动的活动,“人们的想像、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因此,意识能动性构成了“现实的人”的第三个基本规定。有意识的人“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 ”这揭示了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历史的现实情境, 而由于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人的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绝对的精神”,人的意识也就具有了自主性和超越性。自此,意识作为一种独立的精神力量, 不仅仅具有反映的作用,更加具有反思、批判和引导的功能,从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综上,生活资料生产、交往形式、意识构成了“现实的人”的3 种基本规定。立足于此,马克思恩格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中心, 揭示了抽象的人与现实的人的区别, 避免了陷入抽象的人的本质无法证实的困境。
(二)否定辩证法的逻辑推进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历史科学的物质生产规律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更加明确了自己要研究的是人类史,而不是自然史,并且给即将要创立的学说命名为“历史科学”。那么,放弃了否定辩证法的逻辑推进,马克思如何考察人类社会的演变?
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演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此外,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概括了物质生产中形成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乃是构成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要素, 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且“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那么,是否意味着要天天革命?实则不然,“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 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个别条件,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观念已经表述过千百次, 但这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因此,革命是需要一定的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个因素才有可能,而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建设,积累变革的物质基础,启蒙共产主义意识。纯粹观念的批判无助于革命的运动。
我们发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不再用否定辩证法进行逻辑推进, 而是以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来揭示现实社会的演变。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体现的历史性,是总体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如果抛开历史的进程,单纯地追求人的本质,必然导致一种超历史的、抽象的人本学;而如果单纯考察历史的必然性,无视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其结果又必定是历史的宿命论。”
(三)共产主义对历史之谜的解答由“哲学”转向“科学”
没有了人的本质,也就没有了异化,没有了异化的扬弃;同样,没有了否定辩证法的逻辑推进,作为“历史之谜”解答的共产主义何去何从?
基于现实的个人, 基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 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 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 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 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
总之,《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史观”对“历史之谜”的初步解答,是基于抽象的不可证明的人本学预设, 运用否定辩证法的逻辑推进进行哲学论证;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科学”对“历史之谜”的解答,已经完全抛弃人本学的预设,取而代之的是“现实的人”,否定辩证法的逻辑推进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物质生产规律的现实运动,从而实现了解题模式从“哲学”到“科学”的转变。
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之谜”的理论解答告一段落,然而现实解答之路还很长,但是这种自觉的运动,值得我们去追求并奉献终身。
- 上一篇:论斯图尔松与中世纪的北欧史学
- 下一篇: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
最近相关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人文社科]英语广告语的特点与翻译原则
- 这是一篇关于英语广告语的特点与翻译原则的文章,掌握广告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原则将有助于目标语读者了解产品功能,诠释...[全文]
- [人文社科]基于跨文化的旅游英语翻译原则
- 这是一篇关于基于跨文化的旅游英语翻译原则的文章,跨文化视角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我们应尝试从读者的主观性理解以及本地...[全文]
- [人文社科]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英译
-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英译的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是随着时代变化而随之变化的。传统节日的中英翻译...[全文]
- [人文社科]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与提升措施
- 这是一篇关于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与提升措施的文章,为了提升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全文]
- [理工论文]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测绘工程中的作用
- 这是一篇关于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测绘工程中的作用的文章,要需不断对测绘技术、测绘设备进行研究开发,不断革新,只有这样...[全文]
- [理工论文]农业综合水利项目建设管理问题与解决措施
- 这是一篇关于农业综合水利项目建设管理问题与解决措施的文章,一定要提高设计人员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规划设计的重视度...[全文]